地址:襄陽市人民廣場奔泰陽光城
十樓1002室
郵箱:xfxidianxinli@163.com
電話:18986362581
傳真:0710-3448881
網(wǎng)址:www.8008787s.com
放不下的手機,離不了的網(wǎng)絡。當絕大多數(shù)人的工作、生活被電子產(chǎn)品“綁架”時,對游戲成癮的擔憂便隨之而來。2019年5月,我國首個由公立精神衛(wèi)生機構開設的行為成癮治療病房,在北京回龍觀醫(yī)院啟用;9月,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(yī)院網(wǎng)絡成癮專病門診正式開診。一段時間以來,就診人數(shù)正逐步增多。
90%患者合并情緒障礙
2018年6月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正式發(fā)布新版《國際疾病分類》,明確將“游戲障礙”加入成癮性疾患的章節(jié),這一改變,讓很多受“孩子沉迷游戲”困擾的家長找到了說教的理由。據(jù)北京安定醫(yī)院網(wǎng)絡成癮專病門診副主任醫(yī)師盛麗霞介紹,游戲成癮主要指因沉迷游戲無法自控,導致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影響。游戲可以是網(wǎng)絡在線游戲,也可以是離線單機游戲。不過,目前臨床上所見案例均為網(wǎng)絡游戲相關。
“我現(xiàn)在門診一天要看十六七個病人,每次有3~4個人達到成癮水平。這些病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是20~35歲的成年人,以游戲賭博為主;二是13歲以上的未成年人,大多是因為上學出現(xiàn)問題,被父母帶來就診。”盛麗霞說,診斷成癮與人們以為的成癮有所差別。比如,有些孩子用手機不只是打游戲,還會聊天、看視頻等,這不屬于游戲成癮,只能叫做手機使用過度;還有不少孩子的癥狀尚未達到成癮標準,卻因為家長看不慣他們因玩游戲影響了學習,而尋求醫(yī)生的幫助。新版《國際疾病分類》對確診“游戲障礙”疾病有著明確規(guī)定,即9項相關癥狀中滿足5項以上,且持續(xù)至少12個月才可考慮后續(xù)診斷;如果癥狀嚴重,也可縮短觀察期。這9項癥狀分別為:完全專注游戲;停止游戲時,出現(xiàn)難受、焦慮、易怒等癥狀;玩游戲時間逐漸增多;無法減少游戲時間,無法戒掉游戲;放棄其他活動,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;即使了解游戲?qū)ψ约涸斐傻挠绊懀匀粚W⒂螒颍幌蚣胰嘶蛩穗[瞞自己的游戲時間;通過玩游戲緩解負面情緒,如罪惡感、絕望感等;因為游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。
盛麗霞解釋說,比所謂的“游戲成癮”更值得警惕的是,伴隨相關癥狀的患者中,90%都合并有情緒障礙,他們會出現(xiàn)焦慮、抑郁等負面情緒,有些甚至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。“事實上,游戲成癮尚未被正式收錄于我國的疾病診斷目錄,所以臨床上,我們對這些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多從焦慮。抑郁入手,以求改善整體狀態(tài)。”
承認上癮卻不接受抑郁
在網(wǎng)絡成癮門診出診3個多月,盛麗霞說,最讓她困擾的是孩子家長對治療的不認可、不配合。“他們愿意孩子被診斷成網(wǎng)絡成癮,卻不承認焦慮抑郁;你跟他們說‘孩子抑郁很嚴重,需要治療’,他們卻只會反復詢問‘什么時候才能上學不玩手機了’。”
正在上中學的小楊(化名),是盛麗霞一個月前接診的患者。他晚上玩手機常會熬到凌晨一兩點,精神狀況受到影響,且出現(xiàn)了嚴重的抑郁問題。問診時,盛麗霞跟孩子的交流并沒有遇到太多的障礙,小楊答應會按時吃藥,并將玩手機的時間縮短。然而,抗抑郁藥才吃了3天,就被媽媽強行停掉了。很快,小楊的情緒再次回歸到原來的狀態(tài),又吵又鬧。媽媽不得已二次帶他就診。盛麗霞疑惑地問起了停藥原因。小楊媽媽理直氣壯地回復說:“聽我同事講,這種藥吃完會有很大的不良反應,會得精神病。百度也是這么說的。”
“現(xiàn)在的家長們對抑郁、焦慮有著天然的抗拒和回避。他們覺得,成癮是行為問題,抑郁焦慮是精神問題,所以承認前者可以,堅決不能承認后者。但不承認不代表疾病就沒有了,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,對治療毫無益處。”盛麗霞說。
家長對精神障礙疾病的抗拒不難理解。不同于成年人,孩子如果確診患上抑郁癥,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在校生活,甚至不被同學、老師所理解,以至帶來各種現(xiàn)實麻煩。此外,精神障礙疾病的診斷一旦被記入檔案,可能就會跟隨終生,進而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(fā)展。盛麗霞認為,對精神類疾病的不正確認知,不是一個或幾個家長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,所以更需要從社會角度進行修正。
游戲成癮是社會問題的縮影
游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疾病診斷類型,意味著存在類似問題的案例已經(jīng)越來越多,越來越無法被漠視,但不得不承認的是,雖然診斷標準已經(jīng)確立,其治療手段卻收到掣肘。因為游戲成癮,或者說很多人認知中的“網(wǎng)絡成癮”本就不是一個可以藥到病除的病癥,而是一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。
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機和游戲,壓力過大卻難以排解是最主要根源。盛麗霞不久前在門診見到了一個15歲的孩子,他早上6點半開始上課,晚上11點回家,到家后玩一會手機放松放松,便很快到凌晨了。家長覺得,孩子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玩手機,導致越睡越晚,卻完全忽略了學習壓力本身。家長與孩子的無效溝通,以及父母因教育理念不同導致的爭吵等,還會進一步家中子女的心理壓力。“我在門診就碰到過父母當著孩子面爭吵的情況。媽媽覺得孩子壓力大,允許他短時間玩玩手機;爸爸卻堅決反對,只要一玩,就準備砸手機。他們在我的診室爭論起來,以至于孩子最后實在受不了,抄起椅子就要砸他爸爸。”盛麗霞說,這種家庭矛盾必然會成為孩子身上的新壓力源,無形中推著他更想要逃避現(xiàn)實,沉浸在網(wǎng)絡和游戲的世界中。
除此之外,更現(xiàn)實的一個問題是,現(xiàn)代社會的生活已經(jīng)被手機和網(wǎng)絡全面滲透,方方面面都已離不開它。盛麗霞說,她曾經(jīng)建議家長給孩子換一臺功能簡單的非智能手機,但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老師們留作業(yè)都要通過網(wǎng)絡,這一招完全行不通。那么,適時對未成年人的手機進行斷網(wǎng)是否可行?實際操作中似乎也存在各種困難。盛麗霞說,在目前情況下,家長首先能做的是增加與子女的有效溝通,幫他們緩解壓力,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(fā)去關心,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家長姿態(tài)命令或假裝理解。比如,有些家長簡單地以“沒關系,考不上大學也沒關系”寬慰孩子,卻不知這句話可能會傷了他們的自尊心,令處于逆反期的孩子選擇錯誤的方式進行對抗。此外,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問題應盡早就診,一方越拖越重。
“現(xiàn)代生活對手機和網(wǎng)絡的依賴就決定了,不讓孩子們用手機是不可能的,我們要做的是教會他們?nèi)绾喂芾硎謾C。”盛麗霞認為,這需要醫(yī)生,家長,學生擰成一股繩,共同監(jiān)督引導。